在金融助力脱贫的浪潮中,新金融的力量正在大力渗透。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扶贫经验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以数字金融、金融科技驱动下的金融减贫经验及动向。在我国,以互联网企业为驱动,金融机构迅速加入的数字金融扶贫发展很快。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以技术为引领,平台为驱动,产业生态共建的新金融扶贫变“输血”为“造血”,愈发成为当下金融精准扶贫不可忽视的力量。
新技术迅速渗透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在会上表示,当下金融扶贫的模式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明显,金融扶贫贵在精准、综合。国家层面强调各种形式的扶贫让贫困户获益,其中,数字金融扶贫是金融精准扶贫很好的理念。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持续增长,农村网民在互联网消费领域的潜力仍有待挖掘。截至2016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占比为27.4%,规模为2.01亿,较2015年底增加526万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曲强在会上表示,当下互联网金融支持“三农”的主要模式为线下+线上的P2P网贷模式、电子商务伴生模式和农业众筹模式。
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技术与农村金融相结合,可有效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短板,给广大的农村贫困人群、个体工商户提供更便捷、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和灵活多样的金融场景解决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教授费方域表示,以农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金融通过给贫困地区带来便捷实惠的商品和服务,帮助农村建立起电商基础设施,实现节支增收,充分享受信息社会带来的福利。
阿里巴巴、京东金融等国内电商巨头都在农村金融领域有所深耕布局。“从精准减贫的角度来讲,当下互联网金融发挥的效用会更大。” 曲强进一步指出,互联网金融、电商等技术平台的成本低,可以在线上集成很大的资金包。以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为例,都在农村发放了小额的、无需抵押的纯信用贷款,当电商平台收集到一定量的贷款之后,可以将其变成资产支持证券,再放到金融市场进行杠杆化,进而形成一种互利伴生的共赢模式。
产业扶贫相辅相成
杜晓山指出,金融扶贫包括农户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类扶贫三个层面。在当下,产业扶贫可有效结合新金融的渗透方式,变“输血”为“造血”,加速普惠金融落地。
数字技术结合供应链,是很好的产业扶贫模式。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指出,产业扶贫直接带来了金融扶贫,将产业链进行延伸。
费方域介绍说,蚂蚁金服、中华保险在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联合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为科尔沁的大型养殖户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便是新金融结合产业金融进行帮扶农户的案例。据了解,通过淘宝等电商平台的生态支持,养殖户可以得到更多的资金渠道支持,新金融的加入进一步为农牧产业链上的现代养殖合作社解决了最棘手的资金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户生产和服务的效率,有助于改善农民的处境和农村风貌,助力于“三农”的发展。
在产业扶贫中,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互联网金融技术向广袤农村地区的渗透,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相辅相成。杜晓山表示,增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和法规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助于更好开展金融扶贫工作。
仍需防范数字鸿沟
杜晓山坦言,当下开展金融扶贫,很多贫困户仍然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但实际上,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是脱贫的根本。新金融在向广袤农村地区渗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数字鸿沟的问题。
事实上,贫困人群有生产意愿,也有金融需求,但缺乏贷款的渠道与途径。有专家指出,由于农村人群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难免有数字鸿沟的存在,贫困人群常常限于自我排斥、评估排斥、工具排斥等金融排斥境地,因而降低了扶贫的效果。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加强贫困人群的数字金融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蚂蚁金服CEO井贤栋表示,普惠金融要实现“惠”,关键是要降低金融产品的交付成本,同时做好对消费者的信息披露和金融教育。
社会媒体信息国际专家Thomas Hart在研讨会上指出,数字金融可以让更多的人用上金融服务,还可以重新计算信用,弥补了传统银行的短板,也创造出更多的贷款,但在数字保护方面仍需进一步发力。政府可进一步教育人们提升数字能力,从而让贫困人群更方便利用数字经济,实现脱贫。
曲强表示,当前我国新金融扶贫进程中,在给更多农村老百姓进行金融教育的同时,也要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改进法律体系,建立统一的信用评级系统和消费者保护机制。
信息来源 | 中国金融新闻网
|